绿色矿山

绿色矿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绿色矿山 > 绿色矿山

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自然资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焦思颖 发表时间:2020-08-06 浏览次数:

开栏的话: 2020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为全面反映近年来各地自然资源部门践行“两山”理念的创新举措、典型经验和重要成果,本报即日起推出《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专栏,敬请关注。

发发发v.jpg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里,余村经济转型的“小切口” 映射出了时代前行的“大变革”,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关系的重新认识,重塑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5年间,余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15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中国实现历史性变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影响着世界的未来。

经济发展还是生态保护,曾是困扰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时代之问。

在人类工业化早期,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对立态势,似乎高速发展就意味着高资源消耗、大量生产必然带来大量浪费。环境与经济不可得兼的理念,深深影响着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

20世纪90年代,天目山脉脚下的余村,就备受这个问题的困扰。依靠开采矿石、建水泥厂等原始资源发展起来的余村,每年纯收入可达200多万元。钱袋子鼓了,余村人却“苦”了:山体破坏、植被损毁、河水污染、事故不断。痛定思痛之后,余村人下决心关停矿厂,但随之而来的是村集体收入大幅度缩水,几乎半数以上村民没了收入来源。

是继续开采资源发展经济,还是关闭矿山保护生态?余村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生态资源是这里最宝贵的资源,应该说你们安吉做得很好,能感受到,你们今后要真正扎扎实实走一条‘生态立县’的道路。既然要‘生态立县’,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而不是什么都要。”

“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理念的提出,不仅为余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浙江乃至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导。在有所为与有所失之间,中国做出了新的抉择——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

一座山是“绿水青山”,一座山是“金山银山 ”,这两座山如何才能相互转化?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看似是矛盾的两面,但却对立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之中。

一方面,矛盾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进行积极转化,从“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 。而实现这一转化必须依赖于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引领,要保持对矛盾认识的警醒,寻找矛盾转化的有效路径。在现有的工业经济之上发现生态经济的路径,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另一方面, 这种矛盾双方的转化具有不可逆性,要在战略选择过程中有所扬弃,基于机会成本的权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实践中,人们对这种矛盾的认识发展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开采了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宝藏,沉浸在这种由生态环境到经济发展的转化所带来的享受与喜悦中,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一味地“转化”实际上是顾此失彼式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经济增长带来了各种环境和资源问题,真实地凸显出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人们开始试图以“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进行亡羊补牢式发展,但这种发展方式最终将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都落空。

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就像矛盾双方存在着对立性,也必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由生态环境到经济发展的转化,绝不仅仅是第一阶段中双方割裂的绝对取舍,而是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载体,孕育在生态经济共同体中的积极转化。既不顾此失彼,也不亡羊补牢,而是从一开始就坚持和谐共赢式发展。

“两山”理念是将辩证法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典范,更是对中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深刻把握。“两山”理念的价值指向,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如何平衡的历史难题,也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两山”理念让余村人收到了绿色发展的馈赠。近年来,余村村民从依靠矿山、水泥厂挣钱变成了依靠乡村旅游发展经济,实现了由“卖石头”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型升级。

如今的余村先后获得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安吉县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2019年,余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9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9598元。

而放眼全国,15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安吉余村的一点星星之火,已蔓延至华夏大地,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燎原之势。

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围绕“两统一”职责,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方针,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要求,转化落实为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工作机制、工作措施。自然资源部认真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扎实开展全国国土“三调”,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构建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制度框架;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以制度和行动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福建省南平市从2018年开始开展“森林生态银行”试点,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整体化输出”的模式,构建“生态银行”,对碎片化的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转换成连片优质的“资产包”,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探索出了一条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为修复绿水青山,2017年开始,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地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推动抚仙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目前抚仙湖流域生态恶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水质持续保持湖泊Ⅰ类标准,在全国81个水质良好湖泊保护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实现了入湖水体的自然净化,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江苏省南通市通过“产业退、港口移、生态进”,加快生态修复与保护,重塑“滨江最美天际线”。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围绕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启动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

为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安徽省黄山市通过加强对“五未”土地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与评审工作,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红线调整评估工作,加强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有效推动了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甘肃省庆阳县探索节约用地新模式,结合县城地域发展受限的实际,在皇城、东壕、北区开发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以移山填沟为主的新区开发工程,目前已搬迁安置群众236户755人,开发整理土地2700多亩,有效解决了县城发展受土地制约的瓶颈问题,达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

为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江苏省徐州市以“矿地融合”理念推进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将千疮百孔的塌陷区建设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并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推动了生态产品的供给增加和价值的充分实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潘安湖采煤塌陷区视察时指出:“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甘肃省镇原县全面推进矿山企业环境恢复综合整治工作,与54家非煤矿山企业签订了《镇原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专项资金监管协议》,34家矿山企业已设立了恢复治理基金专户。同时,依法关停取缔违法违规矿山,营造绿色发展环境。湖南省益阳市围绕城市山体水体保护、石煤矿山治理、绿色矿山建设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发展。

曾经以高污染换取GDP的思路,导致了中国的发展之痛、民生之患; 现在“两山”理念正在推动中国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双重改变,制度建设和价值观念的彼此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获得感的和谐共进。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更让我们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向人类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

疫情再次警示我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绿色发展,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中国经济历经“压力测试”、绿色发展面临考验的关键时刻,更考验着我们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要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握好快与慢、加与减、破与立、当下与长远的辩证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向绿色转型要动力。要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发展构筑起“绿色谱系”,为转型积聚起“绿色动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5年来,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的种子正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未来,更需要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生态文明之树蓬勃生长,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
  • 电话:028-83222678 / 传真:028-83226885
  • 邮箱:sckyxh@qq.com / 邮编:610081
  • / 蜀ICP备19032230号-1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其内容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平台, 转载的文章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目的是分享行业内的资讯信息,本网站不会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省矿业协会”的文章均为本站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及作者;下载引用本站图片作为其他宣传等用途者,请事先征得我会同意。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 (masp.com), All Rights Reserve. 四川省矿业协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2230号-1 备案号|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会员登陆